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医疗 > “小习惯”存大隐患 家庭防火莫轻看

“小习惯”存大隐患 家庭防火莫轻看

时间:2023-04-22 09:10:55

作者:

人气: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标签: 火灾 云龙 烟头 电动车 电器 

导读:  生活中有许多潜在的火灾隐患,如未熄灭的烟头、打火机等火源,电气线路老化或超负荷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火灾发生。针对家庭火灾的特点,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消防特勤站站长焦云龙

  生活中有许多潜在的火灾隐患,如未熄灭的烟头、打火机等火源,电气线路老化或超负荷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火灾发生。针对家庭火灾的特点,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消防特勤站站长焦云龙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近年来常出现的家庭火灾往往与一些生活中的“小习惯”有关,例如很多人都有不拔电器插座的习惯,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会导致电器内部过热,从而引发火灾。为了避免此类火灾的发生,在使用电视、电风扇、空调、充电器、风筒等家庭常用电器设备时,若使用完了一定要拔掉电器插头,让电器处于断电状态,避免电器过热引起火灾。

  吸烟也是引发家庭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床上、沙发上吸烟。焦云龙介绍,烟头中心部位燃烧时温度高达700至800摄氏度,香烟燃烧虽没有产生明火,但是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这种无火焰缓慢燃烧称为阴燃现象。烟头掉到床上、沙发上极易引起火灾。焦云龙提醒,点燃的烟头最好用水熄灭后再扔到垃圾桶,不要直接扔到垃圾桶,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要将烟头扔至指定地方,切记不要随手乱扔烟头。

  “厨房用火不离人,要养成人走火关的习惯。”焦云龙表示,厨房用火、用电极为集中,因此厨房火灾也是家庭常见的火灾之一,为了避免厨房火灾的发生,每次在使用燃气灶后必须立即关闭。如果家中使用的是天然气瓶,天然气瓶需摆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与太阳暴晒。同时,不要将油、酒精等易燃易爆的物品放在灶台旁,高温、明火很容易引燃或诱发这些物品燃烧、爆炸。此外,在做饭时也需要格外小心,食用油因为油温过高起火或操作不当使热油溅出油锅碰到火源引起起火是常见的现象,如扑救不当也可能引发火灾。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大量使用,为了解决充电问题,不少人会把电动车电瓶拿回家,或者将电动车放在楼道充电,而这却是极为危险的。一般来说,电动车充满电只需要6至8个小时,有的电动车电源可能还没有满电自动断电的功能。电动车电瓶如果充的时间过长,电源又没有相应的过充电、过电流保护功能,可能会导致蓄电池高温,或者电源里面的极板腐蚀。这样,就极易造成因电池漏液或电源发热引发的爆炸。焦云龙说,电动车电瓶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爆炸产生的明火也极易引燃周围物品,如果爆炸发生在家中,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一旦家里发生火灾应该如何处理?如何进行逃生?焦云龙说,发现家中起火一定不要慌张,要冷静沉着地根据火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切记不要用水扑救,应先关掉燃气灶、电磁炉,然后迅速地将锅盖或者灭火毯盖在锅上。房间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料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可以用土、泥沙、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若火势到达无法控制的程度,需要立即报警,并迅速逃生。

  焦云龙告诉北青报记者,遭遇火灾,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自救极为重要。一旦身受火灾威胁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如果身处平房且门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或者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以后再离开火场。身处楼房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逃生。 文/本报记者 王天琪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如何预防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如何预防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那么登革热症状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 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瘫的症状

    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瘫的症状

    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导致的疾病,也是一种面部表情肌肉运动障碍症,其典型症状为患者一侧,少见两侧面部表情僵硬,口轮匝肌、眼轮匝肌运动障碍,不能做正常的努嘴、吹气、喝水、吃饭、咀嚼、眨眼、皱眉等动作。那么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