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小众文物纪录片频频出圈 网友:太上头了!

小众文物纪录片频频出圈 网友:太上头了!

时间:2021-01-29 18:42:49

作者:白嘉懿

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故宫 纪录片 文物 修文 国宝 

导读:客户端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有《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最近几年,这些文博类纪录片让许多年轻观众“很上头”。  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不久凭借精彩的文案登上热搜;最近播出的《我在故宫六百年》,则靠细致地讲述圈粉……它们科普文物知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出奇一致地获得了好评

  客户端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有《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最近几年,这些文博类纪录片让许多年轻观众“很上头”。

  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不久凭借精彩的文案登上热搜;最近播出的《我在故宫六百年》,则靠细致地讲述圈粉……它们科普文物知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出奇一致地获得了好评。

  不少网友表示,这些纪录片没有故作神秘猎奇的表述,反而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海报。片方供图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海报。片方供图

  “高冷”的纪录片,也可以开脑洞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这句日前登上热搜的话,就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再一次带火了这部纪录片。

  如果说纪录片给人的印象是高冷、严肃,那《如果国宝会说话》可能是个“异类”:每集只有短短5分钟,但脑洞却无限大,画风时而搞怪,时而清新。

  在正片中,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比如,《立狮宝花纹锦》以现代设计师视角解构唐代丝织品工序,用“编程”思维诠释“大唐新样”。

  《阿斯塔那俑与文书》则以剧场形式还原了一场发生于唐代的诉讼纠纷。讲黄河铁牛,创作组以千年前的“桥梁设计师”视角,向观众科普了一把“牛顿定律”。

  此外还有《洛神赋图》、《兰亭序》……这些国宝在讲述自己身上承载的工匠情感、厚重历史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烟火气

  除了与众不同的讲述风格,文博类纪录片往往很会讲故事,于细微处展现文物之美。几年前,在B站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便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这部纪录片不不渲染、不煽情,将摄影机对准文物修复师,刻画了故宫漆器、钟表、织绣、书画等不同门类的文物的修复过程。

  以钟表修复为例,这是一项考验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困难往往会反复出现,钟表组的王津师傅便一点点校正每一个零件,他说过,“也可能这一个毛病得调一天半天的”。

  片子里,也有对修复师幕后生活故事的讲述。比如说,紧张的工作结束了,有一位修复师要去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原来是因为故宫全面禁烟,需要骑车到故宫外面去抽烟。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共3集,几乎每一集都收获了密密麻麻的弹幕,有些是夸赞高超的修复技艺,有些则是感叹文物的精美。许多人说,看完第一遍后,还想二刷、三刷。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最近播出的《我在故宫六百年》。从古建筑修缮到故宫的岁修保养,仍旧以人物和细节串联起故宫600年的历史。

  技艺传承是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比如故宫修缮技艺部的国家级传承人李增林,会指导完成裸露墙面的抹灰课程,并亲自示范抹灰手法。他收工后,宫墙已平整如新。

  透过纪录片,那些珍贵的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多了些许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有意思的“历史课”

  看完一集文博类纪录片,对观众来说,有时也像是上了一堂“生动趣味的历史课”。

  一直以来,网上一直有个说法“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也给出了科普。

  它在介绍唐代仕女俑时说,“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人们认识了不少珍贵的钟表、书画;看完《我在故宫六百年》,观众也了解到灵沼轩的历史和养心殿曾经的小秘密……

  有人评价,包括《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在内,都没有像说明书一样机械地介绍知识,它们是生活化的,并因此显得更年轻。而这,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君健是《我在故宫六百年》的导演之一,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博类纪录片的热度在不断攀升,“传统纪录片往往是一种比较严肃的节目,一般很难以轻松娱乐为主题氛围进行传播。”

  “但现在互联网给这类纪录片带来了机遇:一方面更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则努力加入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让观众能够高效而有趣地接受知识。”他认为。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也曾提到,文物是文化的物证,背后还是要看到创造它的人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

  追寻有价值的细节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梁君健解释,通过文物本身的质感,调动观众的共情,打开历史的窗户,展现一代代的匠人精神,这才是文博类纪录片能火的原因。(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