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聚焦 > 严重可致死 养鸟爱好者需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严重可致死 养鸟爱好者需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时间:2025-04-09 13:25:24

作者:

人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标签: 鹦鹉 鸟类 衣原体 症状 鸟笼 

导读:  伶俐可爱、喂养方便、互动性强的鹦鹉是现下许多人的理想萌宠。社交媒体上时常可见有人分享将鹦鹉放在手上、肩上乃至头上亲密互动的视频。然而人鸟这样和谐的相处模式,其

  伶俐可爱、喂养方便、互动性强的鹦鹉是现下许多人的理想萌宠。社交媒体上时常可见有人分享将鹦鹉放在手上、肩上乃至头上亲密互动的视频。然而人鸟这样和谐的相处模式,其实可能“暗藏危机”。

  不久前,成都的一位鹦鹉爱好者李先生持续高烧5天,最高到39.4℃,并伴随着剧烈咳嗽、浑身疼痛。自行服用了一些头孢和布洛芬,但症状并没有好转。就医后被确诊得了“鹦鹉热”并住院治疗。

  此前也有#女子间接接触邻居家空气确诊鹦鹉热##女子给鹦鹉人工呼吸感染鹦鹉热# 等相关话题为人所关注。那么,什么是“鹦鹉热”?是否会出现人传人,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不只鹦鹉身上有,鸽子、鸡、鸭等190余种鸟类和禽类,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携带。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

  “鹦鹉热”流行病学知识知多少

  传染源

  “鹦鹉热”传染源以鸟类为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等其他鸟类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际传播十分少见。

  鸟类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用粪便污染的谷物、食用受污染的尸体、吸血的外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苍蝇)和巢内传播等方式在鸟类之间传播鹦鹉热衣原体。

  人的感染是通过接触禽类的排泄物或者渗出物传播。最普遍的形式就是通过吸入干燥排泄物的微粒感染。人们也可能因为口与鸟嘴接触(接吻)或触摸已经受到感染的鸟的羽毛或组织而被传染。人接触鹦鹉热衣原体后一般在1~2周(最长可至45天内)发病。

  临床症状

  “鹦鹉热”部分症状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较为相似,人感染后通常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疲惫无力,少数缓慢起病。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例可导致重症或者死亡,正确使用抗生素后,病死率低于1%。

  如何预防“鹦鹉热”?

  饲养鹦鹉等宠物鸟类时,应从正规途径购买宠物鸟,不要饲养来历不明、未经检疫的鸟类。

  经常消毒清理鸟笼。清洁前应先湿润鸟笼,不要让带病微生物或颗粒飘散到空气中。清洁过程中戴好口罩和手套,结束后及时洗手。

  逗鸟别太久。鸟笼要悬挂于室外通风,每次逗鸟不超过半小时。

  尽量避免家养鸟禽和野生鸟禽接触。如鸟禽发病,要及时与人隔离,避免传染。

  若被抓挠伤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如出现发热应尽快就医。

  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时要彻底煮熟。

  (央视新闻综合大湾区之声、北京疾控中心)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张奇斌

  策划丨张媛

  编辑丨胡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通知对报名参选的平台及其运营主体提出六项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一)平台及其运营主体在互联网行业、慈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一定代表性。(二)平台运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信用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系统中无严重违法失信记录,未因违反慈善法被责令停止活动或受到行政处罚。平台运营主体是社会组织的,该社会组织近3..
  •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启动仪式第十四届茶博会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为主旨,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体验活动”为核心,推进海峡两岸交流为重点,运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依托百度技术、链接和生态能力极力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云上茶博会”,推出“请到武夷来吃茶”茶旅融合体验系列活动,促进茶旅互动融合发展,实..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