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聚焦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青海湟中银铜器:百年非遗成乡村发展新引擎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青海湟中银铜器:百年非遗成乡村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5-11-03 16:17:55

作者:

人气:

来源:新华网

标签: 文化 新时代 湟中 铜器 青海 

导读:  深秋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路旁的麦田褪去青绿。村庄的一角传来“叮当”声响——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的几十间银铜器工坊里,匠人们手持工具专注作

  深秋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路旁的麦田褪去青绿。村庄的一角传来“叮当”声响——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的几十间银铜器工坊里,匠人们手持工具专注作业,细碎的银屑在灯光下闪光。

  49岁的王富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一级工艺师,他的店面位于基地第一排,这是一栋“前店后院”的建筑,基地还有10余栋类似布局的小院,以及40多个独栋工作坊。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匠人在制作饰品。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前店货架中,完工的银铜器工艺品整齐排列,花纹繁复精美。后院工作室案面上,银铜坯料被打磨成各式形状,王富邦和徒弟们手拿錾子、小锤凝神敲打。

  “大家在赶制不同的订单,银壶、银碗、首饰、摆件……这样‘叮叮当当’的声音从早响到晚,而且不止我们一家。”王富邦说,这热闹景象的背后是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百年传承与创新发展。

  “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据了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在当地已有上百年历史,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工序繁杂,包括炼银、打胚、錾刻等十多项核心工艺。然而,这项百年非遗曾因“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陷入困境,匠人们收入不稳定,年轻一代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技艺传承面临“断档”风险。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正在绘图。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非遗传承带来转机。2021年,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南京栖霞区对口支援湟中区,立足当地非遗资源优势,投资打造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基地采用“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97亩产业园区,吸引阳坡村及周边30多户合作社、个体户入驻,全村400多户村民中,近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增收致富,不少外地匠人来学习技艺。

  “产业发展倒逼技艺创新,也让传承模式悄然改变。”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告诉记者,为了扩大本地银铜器知名度,他和其他传承人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博览会。“全国各地跑,大大小小行李箱用坏了六七个。”何满说。

  南京、西宁两地政府也通过推动传统工艺质量提升和产业标准化发展、注册“艺河湟”公共品牌等方式,为湟中银铜器搭建起走向全国的桥梁。2021年,该基地银铜器手工制作产业年产值突破一亿元。

  这是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匠人錾刻的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成返乡,在交流与学习的碰撞中,过去依赖传统市场需求的工匠们,在年轻匠人的带动下转变思维,铜器钛金制品、古建铝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作品创意融入当地生态文化、人文风貌等元素。

  “好手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希望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王富邦告诉记者,明年预定的订单已排满。如今,这项非遗技艺正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高原焕发出别样光彩。(记者张子琪、杜笑微)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通知对报名参选的平台及其运营主体提出六项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一)平台及其运营主体在互联网行业、慈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一定代表性。(二)平台运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信用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系统中无严重违法失信记录,未因违反慈善法被责令停止活动或受到行政处罚。平台运营主体是社会组织的,该社会组织近3..
  •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启动仪式第十四届茶博会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为主旨,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体验活动”为核心,推进海峡两岸交流为重点,运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依托百度技术、链接和生态能力极力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云上茶博会”,推出“请到武夷来吃茶”茶旅融合体验系列活动,促进茶旅互动融合发展,实..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